cover_image

“我为你宣讲”第六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马院研会宣传部 马韵之声
2020年10月27日 13:46

图片

导读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本书陪伴你度过特别的时光,总有一个故事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厚德育人,博学济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马克思主义学院特推出“为你”(我为你朗读、我为你荐书、我为你宣讲)系列文化活动。我们希望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好的文字抚慰人心,希望读者和听众能因我们的声音、文字、观点和态度产生丰富的生命联想和浓烈的家国情怀。
    【我为你朗读】师生共读一段文,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让我们跟随每一位朗读者的声音,去体会中华民族经典文学作品蕴藏的力量,在历史中汲取养分。相信师生合作的独特音频,可以让日历上最简单的数字变成岁月最厚重、最温情的注脚。
    【我为你荐书】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读书正当时,莫负好时光。世事浮沉,农夫悲欢;鸿篇巨制,青鞋布袜。师生共进、开拓新篇,聚焦专业、强化学习,深研经典、凝练思想,亲近“大牛”、升华境界,知古鉴今、学以致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书以为舟,扬帆而进,书以为径,拾级而上,跨越山河大海,领略思想风“骚”。
    【我为你宣讲】一代又一代人,铺就了我们今天的“黄金时代”。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学院研究生讲师团坚持“理论深度、情感温度、思想高度”,串联“学-研-用”三步曲,用青春的语言讲述时代故事,发出新时代青年的最强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春因拼搏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一天都是一个蓄势待发的非凡起点,每一天都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新时代的马院学子,自当在朗读中接受高雅的人文熏陶,自当在书海中领略贤达升华境界,自当在宣讲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在奋勇搏击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






图片



第6期






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宣讲人简介
图片





      徐小丰,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讲师团成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宣讲视频
图片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点击欣赏精彩视频


宣讲稿
图片
图片
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图片

                                                    作者:徐小丰





大家好!我是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9级研究生,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讲师团成员徐小丰。今天我宣讲的主题是《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民族、家庭、组织蕴含文化内核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其文化生命和文化前途的执著信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那么大家是否有思考过,为什么文化,或者说文化自信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它的文化才会是安全的,进而可以保证自身的民族精神独立性,甚至影响国运兴衰。

图片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形成逻辑

首先,我们从文化这个概念出发,来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大家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什么,以外国文化为例,大家是不是会想到一些西方世界的先贤,例如柏拉图,或者说是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筑上非常有特色,还是内涵着丰富西方传统的文学著作,例如《尤利西斯》。再回到中国,我们会发现,我们也是有着思想深邃的先贤们,例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诸子百家,我这里以孔子作为代表。以及,我们也同样有着巧夺天工的传统建筑文化。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位于我国山西省的应县木塔,它和埃菲尔铁塔以及比萨斜塔合称世界三大名塔,是现存的最高的单体木结构建筑,通体依靠木材的榫卯技艺搭建而成,至今已经屹立了七八百年。当然,我们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通过这些对比产生的例子,我们可以很自信地发现,在文化传承的质与量上,中国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相比都是只丰不少,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找到许多文化不自信的案例。

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发生在前四五年的案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是一直不被质疑的,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也被称为是20世纪的三大显学之一。那在日本的文坛其实也有这样一部传奇的文学作品,叫《源氏物语》,它的成书年代很早,所以对日本的整个文学发展都起到了一个高屋建瓴的作用。原本,这是两部都十分伟大的作品,但是在2014年的时候,美国的一位文学博士,出了一本书,叫做史上最伟大的一百本小说,源氏物语的排名比红楼梦要高,而且呢,还高不少。这是时候,网上就出来了一种声音,红楼梦被神化了,它远远不如源氏物语,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说法还有不少人认同。我在这里谈到这个例子,不是要给两部作品分一个高低。事实上,很多在网上发声的人,都不从结构,情节,人物刻画,场景描写等等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很多人对两部作品的内容都是一窍不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就说过,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而很多人就是脱离实践地对两部作品的优劣信口胡说,这种不经实践检验,就妄自否定自身的行为,就是一种自信缺失的表现。

针对这样的一种文化不自信的现象,我们就需要理清思路,弄明白我们该如何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自信,或者说这一种自信的来源或者说形成逻辑是怎么样的。通常,我们认为,对一种文化的自信,包括任何文化,都需要以下步。  

第一步文化认知,这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基础。准确认知某种文化,是对其产生认同与自信的必要条件。文化认知既包括主体对文化形态及其内涵的认知,又包括主体对某一文化形态蕴含的是与非、美与丑、义与利等基本价值取向的判断。当然这一个过程具有它的长期性,任何群体或个体很难在短时间内系统全面掌握所在国家、民族或组织的文化。

第二步文化体悟,这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关键。文化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精神文化、标识文化,又包括行为文化、景观文化等。主体在已经了解某种文化即完成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只有对该文化及其呈现的相关形态进行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进一步走向文化自信。

第三步文化认同,这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核心,也是我本次宣讲的核心。

第四步文化承创,即传承和创新,这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标志,之前的三步都处于输入阶段,而到了传承创新这一步,就是到了输出阶段。在面对这一整个文化自信形成逻辑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整体性,也就是说这一个过程虽然有大致的先后顺序,不是完全孤立地一步一步下来,而是可以同时发生或者同时进行。

在对我们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过程中,相信很多人都会注意到一个词,那就是“和合”,这个词本身可以说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但又引领着我们文化的发展,同时它又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思想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就像我之前举的例子,在中国人的思想里,一向都是“文无第一”,我们对于各有所长的事物,都是用和谐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的,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个发展轨迹之中。

谈到文化的“和合”思想,在这里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在早年比较流行的讲文化融合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中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争相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了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他们纷纷拿出具有民族特色、能够体现民族悠久历史的实物――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首先拿出古香古色、做工精细的茅台,打开瓶盖,香气四溢,众人为之称道。紧接着,俄国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葡萄酒,英国人取出威士忌,众彩纷呈。最后,大家都看着美国人。美国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大家先前拿出的各种酒都倒出一点,兑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它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

从这则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本义是讲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的。我在这里提到这则故事不是要反对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而是要特别强调在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中仍然需要坚守的文化自信。大家可以细细地品一下,美国的这一杯由那么多种名酒混合而成的鸡尾酒是不是真的那么可口。就当下我们目之可见的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就非常的严峻。这也就反映出了不经考量就盲目对文化进行融合创新是一件不可取的事情。

再反观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它本身也是三部分融合创新的成果,但是因为我们始终有坚守的文化自信,始终有我们坚持的文化根脉,这就使得其中的三种文化可以和谐共生,相辅相成。

图片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接下来,我就详细论述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构成它们分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于这一论述以及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做过强调。

例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帜。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个是“孕育”,一个是“独特”。孕育这个词,就很好地概括了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性和稳定性,告诉我们,我们的文化不像某些国家的文化一样,在发展的途中早已夭折,到现在已经完全和最初的文化形态背道而驰了,当然也不像某些国家一样,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根脉,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发展和存在的时间还很短,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文化虽然很好地发挥了融合创新,但是始终不能展现出强大的稳定性。还有一个词,就是独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既来源于我们对于传统的尊重,也来源于我们对于融合创新的勇敢和慎重,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可以很清醒地去判断哪些文化是与我们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去积极地吸纳,哪些文化是与我们的道路,制度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谨慎地去应对,也因为这一点,我们国家的文化在引进了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我们不会因为面对挑战就去刻意迎合进而放弃我们自身认定的在文化中属于优质的东西,因此,这一种在文化层面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恰恰说明了,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文化自信的国家。

首先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我们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总书记也强调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丧失了根脉、丢掉了灵魂,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谈成长与壮大。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两张图分别代表了儒家的“五德”和“五常”。很多人说,我国现当代以来,是靠“批孔”起家的,如果把这句话里的孔,单纯地理解为孔子本人和他的思想,那就错了。我们批的是什么?我们批的是被历代统治阶级包装后的儒家思想,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压迫人民的那一部分错误思想。像“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十个字曾经被作为我们民族最高的道德准则,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合理性都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就拿其中的“仁”字来说,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深人认同的人,才能够懂得。而外国人,即使他们愿意去理解“仁”的内涵,很多时候往往只能通过字面意思,狭隘地去理解这个字,例如善良,亲近,等等表面的意思,而无法上升到家国层面。事实上,“”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绝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良善,这是一种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气质,也因此,中国才有底气说,我们对于霸权没有兴趣,我们绝对不会走国强必霸的邪路。

除了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现实意义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翻开了历史新篇章。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出了一条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说起党近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就不得不提到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先辈,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当年他们抵御外辱,护我河山,后来他们披星戴月,振兴中华,其中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祖国和同胞的热爱。从古到今,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一直是被我们民族视为人格的至高荣誉,其中的奉献和家国情怀是利己主义者无法体会的,而这恰恰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力量和信心,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复兴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一下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什么说革命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呢,我们不得不提到其中的革命信念。从本质意义上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是一致的,甚至相对而言,红色文化是更形象的表述。红色是什么颜色?是血与火的颜色,中国人民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象征希望、热烈、勇敢、创造、奋斗、牺牲等等。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更是每一位为了中国革命牺牲者,鲜血的颜色,是他们革命信念的颜色。因此,也可以说,革命文化中强调的革命信念,就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红色信念。

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正是来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成功。我们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

当然,我们必须明白一点,革命文化事实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革命实践的主体。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中国革命,才孕育形成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在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不同阶段,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些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精神的革命创造与薪火相传,永远闪耀着光芒。在这里我使用的是一张长征中,红军爬雪山的配图,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的红军战士都负伤前进,而事实上,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险远比这要残酷得多。我在这里简答罗列几个数据,包括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在内的四路大军在长征出发时,总人数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而到长征结束时,还剩5.7万,以其中伤亡最惨重的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其作战部队在长征开始时有86千多人,至193510月到达陕北时,全军将士仅为近8千人。正是先烈们一次又一次踏上了向死而生的征程才有了我们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

因此,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被弱化,更不应该被遗忘。在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正借助各种新形式,开展传承和创新。我在这里展示的两幅图片就是近几年里革命文化借助动漫这一新表现形式进行传播的案例。虽然借助这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真实革命历史的残酷性,但即使是这样,不少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一类动漫的时候,还是会被感动地热泪盈眶。在新时代背景下,铭记历史,传承文化,这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是创新与改革的成果,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都是一种深刻的继承,尤其是革命文化,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它也离不开对旧有文化的改革创新,这不仅使许多原本濒临消失的文化得以保留,还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激发了新的创作热情,涌现了大批反映生活广度和深度的新作品,对文化普及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近些年的茅盾文学奖,其中的获奖作品大多数都是着眼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再到当下这样长时间的,史诗型的长篇巨著。

因此,我们通常认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离我们最近,也是最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图片

在文化认同中实现文化自信

我在之前说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就用实际的案例来感受一下,这一种联系。现在,我们的疫情防控已经进入了常态化,但是大家一定还记得,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几个月前曾经发生过什么。数以万计的医务志愿者啊,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齐聚武汉。那段时间,网上都将这一次疫情的防控称为,战疫,这是非常贴切的。大家对于这个新疫情的可怕应该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的,那么,那些逆行者,他们作为医务工作者,肯定是有比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的,因此,这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抗疫一线的,这在背后就是一种精神在驱使着他们。有对于自身职责的坚守,有民族大义的驱动,有舍生取义的觉悟,也有对于人民的忠诚。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新时代,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体现。

通过这一次疫情,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也让我们更加相信,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始终都有人愿意坚守在岗位的一线。这些事情,我信了,这就是我的自信,在座的各位信了,就是大家的自信,而当广大的人民群众信了,这就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自信。

在本次宣讲接近尾声的时候呢,我还准备了一段短视频作为压轴,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到作为我们的大国自信。

正如视频里所说的,五年时间,数千人,换来的是十几分钟的快速通行,我们作为新时代学生,我们将来所做的事情,可能就是为了人民,而将天堑变通途。同样的,我们也可能面对恶劣的环境,长期单一的工作,但是我们也相信,在任何困难任何挑战面前,在我们这个国家,始终都有人勇挑重任,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

任何文化都有相应的生发与演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这一文化的历史及当前形态的高度自信,更要反映在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度自信。只有对某种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足够的自信,这一文化的发展才能得以传承与弘扬,成为人们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因此,当各位同学,身处今天的中国,我们会因为我们的所见,所思,所感而自信,那么也请相信,在未来,当我们在社会中发挥我们自身的价值时,中国也终将因为我们而更加自信!





图片
图片

《我为你宣讲》栏目往期回顾可点击下方链接:

“我为你宣讲”第五期——抗“疫”下的中国青年

“我为你宣讲”第四期——“当天空渐暗,星星就会发亮”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党员本色

“我为你宣讲”第三期——疫情防控的基层战斗堡垒

“我为你宣讲”第二期——武汉,一座英雄城市

“我为你宣讲”第一期——全国一盘棋,你我共担当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徐小丰

编辑:廖星福

审核:余沁芳







修改于2020年10月28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马韵之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