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本书陪伴你度过特别的时光,总有一个故事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厚德育人,博学济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马克思主义学院特推出“为你”(我为你朗读、我为你荐书、我为你宣讲)系列文化活动。我们希望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好的文字抚慰人心,希望读者和听众能因我们的声音、文字、观点和态度产生丰富的生命联想和浓烈的家国情怀。
【我为你朗读】师生共读一段文,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让我们跟随每一位朗读者的声音,去体会中华民族经典文学作品蕴藏的力量,在历史中汲取养分。相信师生合作的独特音频,可以让日历上最简单的数字变成岁月最厚重、最温情的注脚。
【我为你荐书】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读书正当时,莫负好时光。世事浮沉,农夫悲欢;鸿篇巨制,青鞋布袜。师生共进、开拓新篇,聚焦专业、强化学习,深研经典、凝练思想,亲近“大牛”、升华境界,知古鉴今、学以致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书以为舟,扬帆而进,书以为径,拾级而上,跨越山河大海,领略思想风“骚”。
【我为你宣讲】一代又一代人,铺就了我们今天的“黄金时代”。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学院研究生讲师团坚持“理论深度、情感温度、思想高度”,串联“学-研-用”三部曲,用青春的语言讲述时代故事,发出新时代青年的最强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春因拼搏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每一天都是一个蓄势待发的非凡起点,每一天都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新时代的马院学子,自当在朗读中接受高雅的人文熏陶,自当在书海中领略贤达升华境界,自当在宣讲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在奋勇搏击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
我为你宣讲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战火纷飞岁月里中共领导下的西南联大人
宣讲人
田宇,女,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讲师团优秀讲师,现任研究生讲师团宣传部负责人,曾赴湖北云梦进行理论宣讲,暑期深入广西扶绥开展“深入基层,践悟初心”主题实践调研活动,面向校内校外开展宣讲4次,累计受众500余人。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无问西东》这部电影,我们感动于那一群年轻人在人生迷茫时执着地追求内心的梦想,感动于青春之花在硝烟中的从容绽放,感动于爱情在经历患难后依然有最深情的眷恋……
而整部电影最打动人心的一条主线,是故事背后的一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我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正是战火纷飞岁月里中共领导下的西南联大人的故事。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期间部分高校内迁于昆明后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她在战火的洗礼中书写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形成了特有的“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
许多人不知道,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高等学府,为中国革命孕育了珍贵“火种”。
1940年,西南联大有共产党员83人,约占云南全省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联大党组织是当时云南党员人数最多、最集中、力量最强的地下党组织,联大成为云南地下党的主要阵地。
据统计,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地下党员共有206人。这些党员,既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又要隐秘开展革命活动,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联大地下党组织团结广大师生,在开展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据统计,西南联大办学8年多,有15位师生为了争取独立、民主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有10名是地下党员。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昆八年,西南联大先后诞生了吴大猷、陈寅恪等一大批名师巨匠,也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5位院士,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奔赴后方继续教书,只为将来建国后,能够建设国家为国效力。比如说,1938年,当时远在国外的华罗庚,也是听说祖国战争烽烟四起,苦难的国家正在遭受日寇的欺凌,于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教学和科研条件,辗转回国。
再比如说当时的湘黔滇旅行团,由于长沙那个时候没有办法再继续办学了,学校决定迁往昆明,有一路就是徒步行军走过来的。当时200多名的男生,由黄钰生、闻一多、曾昭抡等人组成了一个教师辅导团,带领他们徒步行军走过来的,走了68天,行程差不多是1750多千米,这一路到昆明后来是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
我们试问一下,有哪一个国家在那样的战争年代,只是为了延续教育要走那么远的路?可是用脚步丈量过祖国大地的联大师生,最是知道祖国需要什么。
这一路,后来是走出了17位院士,他们看到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贫瘠,看到了人们底层生活的困苦,看到了思想落后是怎样束缚人们的发展,更是坚定了他们以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决心。
在抗战中办学,学校由于经费紧缺,最后不得已还是只能建成茅草顶的宿舍、铁皮顶的教室。
师生们其实最怕一种天气就是下大雨,有一次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在他上课的时候,突然就来了这么一场倾盆大雨,艰苦的条件中用铁皮支楞起来的教室屋顶在风雨中重重作响,房梁上的漏雨滴在黄土上溅湿了学生的鞋子,教授的物理课声音艰难地重复着学生听不见的知识点。在学生焦虑的神情中,教授转身写下“静坐听雨”,正襟危坐地露出端庄而闲适的风度与学生一同静静享受着自然之声。
这样让条件的困顿,顿时变成了一种应对的从容。
“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体现为教书救国、读书报国,自觉“与国家之前途,民族之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教师们教书救国,把学术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构建中国学术体系,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积蓄未来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力量。
学生们“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努力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杰出人才。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等,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并作出重要指示: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此时此刻,昂首阔步于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时代精神的滋养、历史使命的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南联大的故事未完待续,而我们的新征程也整装再发。
这正是: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新时代,我们要继承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其办学传统和学术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我们要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紧密相连,将个人梦想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机结合,以爱国、担当、自强的姿态,奋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
END
往期精彩
“我为你宣讲”第四期——“当天空渐暗,星星就会发亮”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党员本色
“我为你宣讲”第七期——积极利用现代科技 推进智能治理的新格局
关注小马 一起成长
图文:研究生讲师团
编辑:彭迪昕
审核:黄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