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体育康复专业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3:35:31

创办体育康复专业

——沈步乙教授口述

转眼上海体育学院已经进入了第六十个年头,这些年在这里我看到了它的成长与发展,看着它不断欣欣向荣。在这里我培育了一代代的学生,教书育人,教学相长。也是在这里我圆了一个梦想,投入了我对事业的一腔热情。

    我是1955年从浙江医科大学(前浙江医学院)毕业的。来体院前,我先是到国家体委工作,后来到了北京体育学院 ,做过解剖,做过医生。后来我来到上海体院。我在北京教了21年,在上海教了22年。整个43年,现在已经退休了。因为我本身是学医的,教学过程中,我想如何把运动运用到医学中去,所以,我创办了跨学科专业——康复体育。

    康复体育是比较广的,它分三个层次。

    第一,是保健性的康复,我们的康复对象是老、弱、病、残,孕妇。健康的人不存在康复问题,得了病后就有康复问题,对医生来说,得了感冒,医生治好了,不咳嗽了,烧也退了,叫“好了”。而对于康复医生来说还没有完全好,因为病人的肺功能降低了,呼吸功能也降低了,心脏功能也降低了。这时就需要康复,所以国际上把康复医学叫做第三医学。

    第二,是医疗性的康复。医院会给病人进行一些康复治疗,比如说,心脏不好了,开一点药,使你的心脏慢慢好起来。这是临床的治疗,而对于康复医学,不是药治疗的,现在康复医学的手段有很多,但现在最合理的方法是根据病人自身的能力来进行康复的。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委员会曾发出报道说:委员会认为要逐步淘汰被动性的治疗手段,同时,要提倡主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比如,康复操、康复舞蹈等等。因为这些技术花费少、效果好。

    第三,是特殊性的康复。比如,特奥会,包含特奥会运动项目的等级,可以开展什么运动,我们会派老师学习。比如说,特奥会项目之一“座椅排球”,这些是和比赛有关的。

    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本没有康复体育专业,那怎么会有这个想法的呢?开始我在体委系统、医院、卫生部门对运动与保健都有一些初步了解。在北体我们组织过运动保健班,渐渐地对运动保健与康复就有了更深入的联系体会。

    1976年来到上海到了上海,我就到上海体院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就是原来的运动保健教研室。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以后 ,我们就把它改成运动医学教研室。

    灵感源于实际:因为长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我是比较喜欢结合体育实际,因为我是练体育的,我喜欢把医学同运动实践整个结合起来。所以在北京我经常下运动队,到了上海,我成为了运动教研室主任,那时我就跟我们教研室的教师强调,要经常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当时我带了三个研究生,他们是工人会学院的研究生,一个现在是体院的教授(王仁位)。我喜欢结合运动的实验,所以除了理论学习,我经常带他们到上海市运动队去,进行工作,实践。

    设想之初:怎么会想到创办康复体育的呢?运动体育到康复体育的转变,这不是一瞬间就想出来的。我是在从事运动医学,运动实验时再加上自己看的一些资料才渐渐形成这个想法。当时国际上的康复医学已经有段时间了,而国内的康复医学才刚起步。正逢文化大革命结束,方针改变了,小平同志提出两个中心,要抓经济建设,要发展科技,还开了科学大会,当时我们研究的是第三届全运会运动员的体型特征,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当时我是主要成员之一。这个时候正是我们知识分子在知识方面,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贡献。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就要为国家做出贡献,改革的春天到了。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3:35:56

专业发展前景

    当时这个学科还没兴起,因为这个学科同经济发展很有关系,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不会选择康复。所以,越是发达的国家康复做得越好。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得越好,越重视康复医学。当时我想,这门课在我们国家刚起步,现在开这门课,等到21世纪我们经济一定会发展的,将来肯定很需要这样的人才。

    虽然专业思想是我提出来的,我要感谢两个人对我们这门学科的支持和关怀,是他们我们专业才获得今天的发展。假如没有他们的关怀,当时的思想可能就不能发展得这么快了。

    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我们原来体育学院的教务主任、教务长(孙丙熊)。83年底,国家开始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孙老师收到这个消息之后问我:第七个五年计划,你对高等学校的新学科有什么设想,有什么想报的,可以报上来。我说,根据我的了解,现在跨学科是新型学科,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康复体育,把体育和医学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新的专业。他听了之后,很赞同,就填了表报给国家,作为七五规划高等院校的一个专业给报上去了。

   虽然我提出来了,但是根据客观需要,有没有这个可能申报成功,要经过调查看是不是需要,这样对了解我们专业发展目标比较好。当时我就提出全国有重点的,选择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市逐个做,看看这个专业到底需要不需要,适应不适应社会发展。

    我做了两次社会调查,第一次大概在85年1、2月份东春天,当时带了几个研究生学生,组织了几个学生讨论这个专业如何建立,制定了一些计划。然后,我先带着他们到我的母校,我们找到了浙江医学院院长,后来是浙江省卫生厅的厅长——陈过。再到了武汉,武汉医学院的物理医学,理疗搞得比较好的。还到了广州,中山医学院(现在的中山医科大学)搞康复医学比较早的。到了深圳,正好改革开放,深圳有许多香港医院,我们去了深圳大学做了调查。我们这次访问是以医院为主,体育学院为辅,那时候体育学院都还没开这门课

    第二次,是六月份我们去北边了,北京,河北、山西,天津,特别去了北京小汤山疗养院、河北医学院的老年医院,然后到了卫生部,在这里我就认识了第二个要感谢的医诊司司长、顾问委员会委员(陈中护)。我要感谢他的支持,同陈司长聊了我对康复体育的想法后,他寄录像、寄资料给我,推荐我当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编委。在我们成立专业后他专程前来调查,当年卫生部的总结报告中特意提及“上海体育学院1980年9月开办了康复体育专修课。”得到卫生部的认可后,我感到备受鼓舞,说明这个专业对社会的影响是被认可的。所以要特别感谢他们两位。

    做了调查回来后,我写了一个可行性报告。我列出我们学院办这个专业可行条目,可行的条件有:一是,我们有医学院的基础课,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医学院有临床,我们有运动医学,病理学等医学院的基础知识我们体院也有老师在教在承担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我们是很具备的。二是,仪器设备,像解剖、生化,我们也都具备。。办这个专业的基础课我们学校基本都在学。临床医学的学习,我们可以和附近的二军大联系,共同教学。三是,经过社会调查后发现,我国的确缺这方面的人才。康复医学是涉及面比较广的,它分三个层次,人才需求也比较多。

    这个名称也是请了体育理论的教授来定的,叫康复体育还是叫体育康复,那时候我们叫康复体育,现在叫运动康复。体育有竞技性的体育,有保健性的体育,还有我们康复性体育。康复体育和体育康复有什么区别?是讲到具体的手段,体育康复是广义上康复性的体育。康复体育是指康复作为体育的一个部门,这个名字的确立经过一番讨论,得到了国家体委科教司司长,后来的北京体育学院校长、党委书记——金继琛的认可。

    不久后,文汇报的记者来了解学校教育开创的情况,当时宣传部的老领导(丘伟昌)就请记者来采访我,我就把我的社会调查结果,我们国家的需求情况与他聊了聊。他写了一篇报道,其中有一句,没有康复体育,就没有康复体疗室,第三医学,会发展得很慢。这说明我们的方向对了。

    后来,我们马上写了社会调查,并制定了教育计划及教育大纲,每门课程的设置的课程及课程大纲。我们将这些资料给各部门专家看,经过与教委领导面对面的交谈,教委领导的批准。最后到了教委高级院校司,我递了一盘带子,我说,请您看一下这盘带子,这盘带子包括:可行性报告,教育大纲,课程设置等等基本包含了所有的资料。领导说我们学校申请流程正规,内容全面,老师认真负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申报关键时刻:我马上上报了国家体委,当时的申报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86年冬天,国家体委来我们学校检查工作,那时国家体委科教司司长——杜浩然听说了我要办专业的想法,于是,我就跟杜司长聊了这个专业的未来的前景。当天,他在学校会议室召集了体委的领导、学校领导让我介绍一下这个专业情况。我讲完后,体委对于工作、资源的分配等问题提出了质疑。我当时就提出,第一,我们从办成人教育办起。在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分配资源需要计入国家计划,所以我们不会给国家造成负担。成人教育就是边工作边上课,从社会上的医院、运动队队医、卫生部门里招生,不存在国家分配工作的问题。第二,我会在体育学院的学生中选拔一些学生,也进班跨学科学习。这样跨学科学习有利于两个学科各取所长,相互积累经验,融会贯通。杜司长听了这个汇报,很爽快的表示赞同。我提出要给教委写份报告,杜司长说,你不用写了,由我来亲自写。不久后,就受到教委的回信“同意成年教育专科班招生30人”

    申报成功:1987年3月开了成人教育招生会。专科为两年制,共办了两届,招了40多人,第一届,二十几人(10人是本校体育系的),第二届是88年招生。学生毕业后,有出国深造的、有在医院、运动队的队医的、还有在医务室校医,发展面比较宽广。

    本科专业的开展:到了1988年底、89年年初,国家教委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召开了新专业目录制定会议,体育系确定了18个专业。在指定讨论专业名称时,新目录确定为——体育保健康复。保健是指保护健康,人才可以广泛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帮助体质的提高。会议确定当年也就是89年第一批师范类本科30人在我院招生,授予理学士学位 。从教育学学位变为理学士学位,教委会也是经过一番讨论研究的,是因为我们是应用型、服务性人才,而非仅仅的理论研究。

    当时我要求学生做到“六会”:会说,对于一些理解障碍的病人,精确的表达很重要。会演示,通过手势形象的表达。会治疗,会示范,能带操等等都要求学会,掌握这些都是应用型的技术,才能为病人服务。当时,设计课程,技术性考试是以口试完成,比如,我开了一门课就叫“功能检查与评定”,我上课是有示范的。以口试的形式考试,要学生做出来的,这一门通常要考两天。抽到试题上写,对病人进行检查、身体功能测量,就要求懂得仪器设备,怎么测。按摩的力度,针灸等等。

    我退休后写了一篇文章,“康复体育兴体还是兴医”,我对康复体育的定位就是康复体育应当以体为主,体育学院应当发展自己的优势,把重点放在体育上,而不是医学上。我提出了“三要”:一要,编几套有自己特色的康复操。比如,胃下垂操,练功十八法。二要,做宣传,建立信任的同时让对方练习操。三要,实践。学习解剖、生理,我们不但要学医理还要结合体育,比如,人的身体素质问题、以及心血管机能的问题。

    我这个人的做事方法就是要有么不做,做呢就认认真真做。这些年参加过的科研比赛是不少的,那些荣誉也是一直激励着我的事业:像 78年,研究的是第三届全运会运动员的体型特征,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对十七省市青山年形态、基因、素质的研究。还有亚运会的科学选材:排球选材。我们体院承担排球选材,经过测定、实验过程、收集资料、写论文。获得了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二等奖。

21世纪起,国内对康复医学越来越重视,专业设计及教师职称的目标开始详细执行。每个医院包括所有三级医院都设立了康复科。各大体育院校也相继开展了这个专业,作为康复体育的开山鼻祖,我院师生应当利用好这一优势,更好发展与创新。

    学校在创办专业的过程中给了许许多多的支持,从10万多的教学经费到各科的师资力量,我们都深表感谢。同时也衷心地祝愿上海体育学院犹如那参天大树,给我们师生一片树荫的同时,能够获取养料不断地枝繁叶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