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华东体育学院二部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发布于:2016-09-07 16:10:32

记华东体育学院二部

马如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体育运动十分落后,不仅运动成绩很差,体育师资的培养,国民党政府也很不重视。就以南京大学体育系来说,它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万届毕业生都屈指可数。据了解,中大体育系办了数十年,总共培养了300多名本、专科学生。当时,上海有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和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多一些,但总的来说,体育人才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紧缺的。

为了适应形势,培养大批体育专门人才,国家决定于1952年秋首先成立了华东体育学院。体院成立时,校址在上海市梵黄渡路(现万航渡路)1575号原圣约翰大学内。其中以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为主,大部分校舍归政法学院所用。华东师范大学有几个系也在其中,所以实际上是三个单位同在一个校园内。我院“地盘”很小,以树人堂(是一幢三层楼房)为主,有一个小的体育馆(健身房)、一个食堂(平房),可兼作全院师生员工开会用,还有一些室外运动场地,是与政法学院和华师大师生共同使用。

1953年,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各方面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当时,我院除了招收二年制专科学生外,经华东教育部批准增设了一年制体育培训班和为期三个月的体育干部培训班。前者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校体育助理员,后者主要是轮训体育干部,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当时,体院本部已拥挤不堪,师生的教学、训练和生活用房都很困难。适逢那些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停办,该校地址在华山路630号,离梵皇渡路校部较近(公交车不足三站路),经华东教育部同意增设为体院二部。新招收的体训班和体干班就安置在二部,暂时缓解了扩大招生的矛盾。

原华东高专有一幢二层的教学楼,上下各有三间教室;有一幢办公楼,房间不多,大小不一,并不实用。楼下有个小礼堂(原来是用作放电影的),当即改为师生食堂,派上了大用处。还有一座大礼堂,约可容纳500人开大会。学生宿舍也并不宽裕,充其量只能住150人左右。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学校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办起了二部。

体育培训班的生源是当年参加高考没有被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根据高考成绩、体育基础、身材条件,并征求他们本人的志愿,共挑选了82名学生,其中女生24名,大多数是上海生源,少数来自江苏、浙江和福建。

新生入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大家投入建校劳动,利用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因陋就简,首先修建了一片拥有200米跑道的不规则田径场,这片田径场是根据地形设计成四方形跑道。沿着校园北边围墙有一长条空地,利用空地又单独开辟了四条长120米的直跑道,每道宽为1米,可以用作百米跑的训练和比赛。原有的两片篮球场同时用作排球的教学和训练。大礼堂则临时改作体操房。师生员工齐心协力,经过一个星期的突击劳动,完成了修建体育场地的任务,便立即投入紧张的教学和训练之中。

体训班学制短,只有一年时间。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参照二年制专科的教学计划做了适当的调整。理论课开设了体育概论、体育行政、体育教学法、运动生理卫生常识、运动创伤的预防等;技术课重点选择了田径、篮球、排球和体操等项目。

任课教师都是由校本部教务处统一安排。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教师配备方面尽可能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如张汇兰、吴邦伟、刘天钖、刘汉明、吴玉昆等教授都曾承担过教学任务。

同时开办的体育干部培训班,主要是培训各省、市体委、部队、铁路系统和工会的在职干部,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时间只有三个月。教学内容大多是介绍性的,侧重于体育行政管理和运动竞赛的组织及主要运动项目的裁判方法等。同时组织大家参观考察,实地调查体育场馆的使用管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等。

当时二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如在规定时间内不得会客,出入校门必须请假,每天要参加早操等,同学们都能自觉遵守。早操是二部主任(专修科主任兼)吴澂教授亲自带领。吴澂教授早年留学德国,曾任原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擅长徒手体操的创编和教学,是我国从德国引进手球的第一人。他坚持每天亲自带领早操,口令声调柔和,节奏自如,动作正确协调,而且随不同季节更新操的内容,如临夏季,就创编游泳的模仿动作,口令也随之而变,是同学们练习生趣而不感枯燥。

体训班学生都非常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自觉、勤奋、刻苦地投入学习,很多同学连星期天也顾不上休息,坚持自学苦练。有一位名叫周玉山的学生,在校期间经刘天钖教授的培养训练,于1954年5月在上海市大、中学生运动会上曾打破当时上海市100米跑的记录,成绩为11.1秒,成为院内流传一时的佳话。

体训班学生经过一年的刻苦努力,都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校为他们颁发了毕业证书。1954年8月,82名学生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约有80%的学生被分配到华东各省高校,因当时学校规模扩大,师资紧缺,所以这些学生报到后都直接担当起体育教学任务,根本就不是当初所讲的“培养高校体育助理员”。这些学生长期在高校工作,后来大多晋升为讲师和副教授,有的成了某些运动项目的国家级裁判员,也有个别学生后来当上了行政领导干部,如徐荣根同学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分配到国家体位的三名学生,其中沈积长同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担任国家乒乓球领队,为国家乒乓球运动员的思想作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黄惠桂同学在国际体委机关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深受好评。另一位名叫范振静,是原体训班班长,分派到国家体委后有安排到当时新组建的国家田径队和篮球队担任文化教员,为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付出了辛勤劳动。自己学校选留了三名,其中蒋一鹏同志(副教授)长期担任成教部体操教师,获得成教部学员的普遍好评。

华东体育学院二部是一个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大家庭,校园内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学习上互帮互学,生活上互相关心照顾,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8年,许多同学还保持着密切联系,定期相聚,互通情况,畅叙友情,真是难能可贵。

一年制体训班仅此一届,毕业后就没有继续招生。1954年秋二部又迎来了一批二年制专科新生。1955年5月,因校本部华师大几个系迁回他们的本部(中山北路3663号),腾出的校舍(西门堂),调拨给我院使用。为了便于管理,同时二部又因要派其他用处,筹建上海戏剧学院,因此,于1955年5月从华山路全部迁回校本部,二部即自行消亡。

华东体院二部存在时间虽然不足两年,也少为体院后人所知,但在我院发展和培养人才过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因此,在纪念建校60周年之际,特作记叙和回忆。

写于母校60华诞之际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